2024年农业调研报告(精选34篇)
在现实发展中,以能源工业为动力的跨越式发展,凸显出“三大失衡”问题:一是产业结构失衡。XX年我市三次产业的增加值之比为6.5:78.7:14.8,呈现出明显的一产弱、二产强、三产滞后的特点。二是区域南北经济失衡。XX年南六县gdp总和72亿元,仅占全市的7.1%;农民人均纯收入2909元,比全市平均水平低493元。三是城乡发展失衡。XX年榆林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之比为3.58:1,差距为8795元。农村在教育、就业、医疗、文化、卫生、社保、社会管理等方面的人均投入远低于城市,社会事业发展与城市相比滞后明显。
在工作措施上,尽管已将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列入“两基地一中心”三大任务之一,并制定出马铃薯、玉米、小杂粮、蔬菜等六大特色产业的发展规划、任务目标等,但县区及乡镇仍停留于只建点不扩面、只引进不创新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没有有效地整合现代农业科技和管理资源,行政推动力不强。
(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机制尚未形成
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推动了整个经济跨越发展,但由于资源开发体制以及财税体制的不尽合理,导致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三农”。同时,“三农”工作与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没有得到同等重视、同等加强、同等组织、同等支撑,缺乏政府的统筹运作。在能源化工建设浪潮中,广大农民不仅没能参与进来,分享工业利润,一些农民还因此要成为“生态灾民”。生态环境治理法律、法规和政策缺失,“谁破坏,谁治理”的责任难以落实,治理经费“悬空”,治理基金机制尚未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还停留在行政手段、政治号召的层面上,没有形成制度机制,至XX年,全市仍有贫困人口38.7万。
(三)农业投入、资金整合和金融支持不足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较好解决
近年来,中央在增加农业投入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加上市县逐年增加的投资,农业投入不足的矛盾得到很大缓解。但从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需要看,农业投入仍然严重不足。这既表现在国家公共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并且过于分散,也表现在金融支持力度不够。
资金投入不足。由于资源开发体制以及财税体制的不尽合理,导致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三农”,直接用于农业科技推广的投入少、涉及面小。一些增产效果明显、经济效益好的新品种、新技术基本上局限在示范区内。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用于农业科研推广的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2%—4%,发展中国家平均约占1%,而我国只占0.5%,榆林市则更低,不足0.3%。全市各级农业部门装备简陋,监测、分析化验等设备严重短缺,多数乡镇农技部门名存实亡,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工作条件差,农业科技人员有技术、无设备,缺乏展示技能的平台,服务手段落后,工作效能受到很大制约。
财政支农资金投入过于分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统计表明,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渠道多而且乱,分散在10多个部门,约28个项目渠道,既增加了管理运行成本,又降低了农业资金投入使用效率。究其原由,一是由于资金来源分散,各级事权划分不明确,资金使用范围模糊。部门各自为政,缺乏有机协调,导致农业投入混乱,资金使用效益不高。二是资金分块管理,难以形成整体合力。由于农业基础设施、科研、生产、流通等方面的财政资金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造成了“撒胡椒面”的现象,财政资金难以合理配置。三是政出多门,监督不力,农业资金流失严重。尽管近几年加强了农业财政资金的制度建设,但截留、挪用支农资金的现象仍屡见不鲜。
农村经济缺乏金融支持。一方面,金融资本集中于能源开发地区,广大农村的资金来源渠道很窄。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在农村的撤并精简也导致了农村资金投入不足。农民除在信用社获得小额贷款外,在其他机构很难获得金融支持。再则,一些涉农企业由于无资产抵押,很难获得银行贷款。榆林市生财农业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是陕西省“民营科技优秀企业”,先后开展了30多项农机新技术,获国家专利6项,省、市科学技术进步奖7项,产品辐射周边几个省区,实用价廉供不应求。就是这样一家企业,因没有银行贷款所需的固定资产抵押,在微利经营的艰难生存发展过程中,全是靠高利息与私人贷款扩大生产规模的。
(四)农副产品加工能力和农业产业化程度仍然较弱
全市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企业数量虽多,但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较低。相当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只是一种松散的买卖关系,没有形成长期、稳定的一体化经营。同时在加工中存在着加工初级产品、传统产品、低档次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高科技产品、名牌产品少等问题,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农村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化程度较低。全市至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只占总产量的30%。农业产业链短,产销环节关联度不高,还没有一项产业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五)农业科研与推广体系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目前,市级农业科研与推广单位有技术人员462人,县均109人,乡镇均2.5人,30岁以下的仅占4%,呈“倒金塔”式的不合理结构,不能充分发挥其职能。科技管理、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等涉农部门仍然沿用计划经济下的管理模式,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创新体系尚未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慢、效率低,一些成果的推广仍然存在着点上增产增收明显,面上不显著的现象。
(六)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据统计资料,我市农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31万人,占21.6%;小学文化程度54.6万人,占38.1%;初中文化程度49.5万人,占34.5%;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5.7%。许多农民不会应用科学技术种田,不会配方施肥,不懂科学养殖,不会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及各种添加剂。在农民素质还未达到现代化特色农业要求的情况下,一方面,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卖不出去,另一方面,市场所需要的优特农产品又很难生产出来,农业结构调整在低水平上重复,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七)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农业基础设施滞后
北部风沙侵蚀还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南部85%以上是丘陵沟壑区的山坡地,自然灾害频繁。基本农田面积小,全市水地仅占农耕总面积的17.2%,人均只有0.4亩。水资源较为贫乏且时空分布不均匀,区域性和季节性缺水问题普遍存在,全市水资源总量37.41亿m,综合水量9万m/k㎡,是全省综合水量21.35万m/k㎡的42.4%,全国综合水量26.8万m/k㎡的33.6%。用水比例也不协调,农业、工业、城乡居民生活用水比例为78:13:9。农业用水效率低,灌溉水利用系数约为0.40,低于全国0.45的平均水平。水利设施老化,水利工程建设滞后。机电排灌面积比重小,农田灌溉无法保证。土壤肥力不高,中低产田面积大。
三、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提供行动先导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现代特色农业与能源化工两个基地同等建设、地下资源与地上资源同步开发的重要性,深刻理解地下资源日渐枯竭后地上资源对推动榆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当前,全市能源工业的快速发展和财政的快速增长,已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因此,应把现代特色农业建设作为扭转榆林“三大失衡”、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与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统筹思考,把工业经济中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能够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经营理念,移植和导入农业领域。用抓工业的理念谋划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同等规划定位、同等设立机构、同等资金扶持,严格准入门槛,建立退出机制,确定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工业化的生产组织方式,支持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抓好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本运营,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使能源化工基地、现代特色农业基地统筹协调发展,走出一条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乡统筹发展道路。
(二)进一步加大投入整合资源,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提供资金支持
首先,要加大财政投入。把市本级财政每年新增财力的30%用于现代特色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落到实处,各县区也要逐年增加财政投入,逐步建立起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政策机制。其次,要探索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方式。一是以县为主统筹安排使用支农资金。二是围绕发展主导产业进行整合。三是打造项目平台进行整合。此外,还可以进行分类归并、切块“打包”等方式整合。通过资金整合,既有利于集中财力办大事,也有利于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第三,充分发挥金融支持“三农”的作用。鼓励各类资本到农村投资创业,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积极探索通过金融支持“三农”的有效途径。此外,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整顿规范民间信贷融资市场,扶持涉农企业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