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9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工作范文 > 报告范文

报告范文

2024年改革调研报告(精选32篇)

2024-06-22 05:26:26报告范文打印
2024年改革调研报告(精选32篇) 6月9日,省司法厅党委副书记、副厅长李云涛深入太原市城南公证处进行工作调研。厅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处、太原市司法局主要负责同志陪同调研。李云涛副厅长一行实地参观了公证处党建活动室、办 证大厅、公证遗嘱中心和家事服务中心,查阅了公....

  3、进城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困难

  部分农民工子女上不了学。九城市农民工子女约为280万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为90.7%左右,并且随着年龄增大,农民工子女中失学的比例逐渐提高。相当部分农民工子女上学负担较重。据调查,农民工子女在小学阶段,一般每学期借读费在300—400元;中学阶段在500元左右。

  4、普通高中上好学校难、择校压力大

  5、中等职业教育收费高、综合收益低

  20xx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均学费水平为20xx元/学年,普通高中为1055元/学年,前者是后者的1.98倍。虽然中等职业学校收费较高,但学生毕业后并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相反,他们的实际回报不如普通高中毕业生。

  6、高等学校入学机会存在地区差距

  目前,高校招生与高中阶段毕业生数之比,东北三省为66.5%,东部地区55.5%,西部地区44.3%。部属高校在属地招生的比例有明显下降,但该比例超过40%的高校仍有18所,其中比例最高者达54%。

  促进我国教育公平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1、树立正确的教育公平观

  教育公平的本质是公共教育资源的平等分配和平等享有,促进教育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促进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促进教育公平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

  2、明确促进教育公平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以发展促公平、以公平促和谐;承认差距,缩小差距,抬高底部,向弱势人群和薄弱学校倾斜,保证机会公平,强化条件公平,关注结果公平;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教育公平问题为重点,深化改革,构建促进教育公平的保障体系,明显提高教育公公平水平,促进教育公平状况不断改善3、采取有力措施,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公平问题

  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均衡教师待遇,均衡办学条件,建立健全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高等教育阶段,建立以国家助学金和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以政府资助为主渠道,辅之以学校其他多种形式的奖学金、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等资助措施的政策体系。普通高中,建立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体,以政府投入为主渠道,辅之以学校、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及个人提供资助的政策体系。中等职业学校,建立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体,以政府投入为主渠道,辅之以学生顶岗实习、学校减免学费、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及公民个人提供资助的政策体系。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放开城市公办中小学,方便农民子工子女就近入学。允许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民工子弟学校,帮助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地区解决其子女接受教育的问题。增加投入、降低收费,保障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优先就业,各级财政进一步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逐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用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逐步降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收费标准。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制度,企业支付实习生工资。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保障毕业生优先就业。加强薄弱高中建设,让更多人享受优质高中教育,加大政府对普通高中教育的投入。加大薄弱高中建设力度。合理投放高校招生指标,使生源大省、西部地区享受平等的入学机会,调整高校招生计划,向高校入学机会少的地区增加名额。规定部属高校属地招生比例上限。

  4、深化体制改革,为促进教育公平提供持久保证

  构建促进教育公平的教育财政制度,提高公共教育支出在各级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增加教育经费总量。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教育转移支付力度,规范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完善学费制度。构建促进教育公平的教师人事制度。建立教师定期交流轮岗制度。建立教师保障制度。建立教师激励制度。完善教师管理与培训制度。推进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构建促进教育公平的监管机制,成立教育公平监管机构。建立教育公平督导、监测和报告制度。建立教育信息公开制度。将教育公平切实纳入工作考核体系,加强政府教育工作问责制度建设。

  5、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做到因材施教,鼓励个性发展,促进人人成才,形成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6、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如果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就是奠基者。有好的教师,才可能有好的教育。我国有1600万教育工作者,他们长期以来兢兢业业,默默耕耘,不计名利,甘为人梯,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为我国教育事业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必须看到,我国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教师的地位待遇有待加强、教师管理机制需要完善。能否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我国教育发展中一项重要而紧迫任务。

  强国必强教,强国先强教。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纲要》的制定和实施只是一个新的起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任重而道远。

2024年改革调研报告 篇21

  随着形势的发展,农村教育工作面临着一些新问题。就此,我与办公室、教育局的同志一起作了一番深入调研,现将相关情况梳理如下:

  一、我县农村教育工作的现状

  截止20xx年底,全县农村10个乡镇共有127所中小学,学生15157名。其中,中学13所,学生6635名;小学114所,学生8522名。

  全县农村中小学共有教职员工1885名。其中,中学教师583名,小学教师1302名;专任教师1705名,专任教师占农村教职工总数的90.4%;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24名,中级职称的784名,初级职称的1003名,工勤人员74名;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862名,中师1001名,高中22名。

  全县农村中小学校总占地面积137.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8万平方米,拥有图书175.7万册,计算机340台。

  农村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初中入学率为100%;小学生年费用在260元左右,中学生年费用在500元左右,食宿生费用在1600元左右。

  近年来,通过全县广大农村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我县农村教育工作有了较大发展,为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是办学条件有所改善。从20xx年至20xx年末,县财政累计为农村教育投入资金120万元(不含教师工资),仅20xx年,就投入42万元,用于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到20xx年底,全县已改造农村学校危房11373平方米,占危房总面积的51.9%。经多方筹集,还先后在绥中乡建起了大庄园希望小学、在**乡建起了希望小学等13所标准化的小学。二是教师工作积极性明显增强。由于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工作力度,保证了农村教师工资的按月统发。再加上教育部门不断加强对农村教师队伍的管理,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加强了考核评估,实行末位备案制,充分激发了广大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绝大多数教师都能爱岗敬业,辛勤工作。三是学校教学管理水平显著提高。20xx年暑期,教育部门采取考试、面试、答辩、测评的方法,对农村中小学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实行竞聘上岗,使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走上了农村中、小学校的领导岗位,给农村中小学校今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xx年年末,又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真正实现了农村义务教育政府办学、以县为主,全面落实中小学校长负责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办法,切实做到“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这些措施不仅使农村学校落后的校容校貌有了很大改观,也使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四是乱收费现象基本杜绝。全县农村的绝大多数中小学校都能严格执行小学生每学期30元、中学生每学期45元的收费标准,没有发现超收和巧立名目多收费的问题。多数学校还对贫困学生减免了学杂费,避免了贫困学生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现象的发生。

  我县的农村教育工作虽有一定的发展,但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面临的情况也较复杂,必须引起我们各级组织的高度重视。

  1、农村中小学生大量流失。在调查中我们感到,中小学生流失数量多、面积大、个别学校流失率居高不下的问题比较严重。据统计,20xx年9月开学初,全县农村中小学在校生人数为15818人(中学6131人,小学9687人),到20xx年6月学年末,在校生人数为14300人(中学4949人,小学9351人),流失1518人(中学1182人,小学336人),流失率中学为19.28%、小学为3.47%。其中,辍学756人(中学754人,中学辍学率12.33%,小学2人),占流失生总人数的49.8%(中学63.79%,小学0.59%);举家搬迁或随父母外出打工转入其它学校762人(中学428人,小学334人),占流失生总人数的50.2%(中学36.21%,小学99.41%)。如xx中学20xx年初一入学人数为222人,20xx年初四毕业参加中考只有31人,4年流失了191人,流失率达86%。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家庭原因造成的流失。一个农村学生从上小学到高中毕业,教育投资达2.4万元,平均年教育投资在20__元左右,而多数的农村家庭年收入在5000元左右(有的家庭还达不到这个数),除去家庭的日常开销,很多家庭供孩子上学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有的家庭因缺少劳动力,父母患病、离异和家庭突发性事件导致贫困,再加上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看到孩子升学无望,并且上学的费用又较高等等原因,于是不让孩子上学。二是社会原因造成的流失。有的学生家距离学校较远,需要在学校吃住,而多数农村中学没有食堂宿舍,不能满足学生就读的需要;受当前社会上重男轻女思想和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部分家长产生了上学与不上学一个样、与其上学不分配不如退学学手艺的思想,让学生回家帮助种地、到外打工或学手艺。三是教育原因造成的流失。当前农村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不高,部分学校教师学历低,业务水平不过硬,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讲不明白,学生听不懂,导致学生跟不上,产生厌学情绪。还有的教师对成绩不好的学生歧视,学生与老师之间有隔阂,使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失去了学习兴趣,没有读完小学或初中,就回到家或流向社会。四是其它原因造成的流失。家庭条件好的干脆把孩子送到县里的中小学去借读或投亲靠友到外地借读;家长在外打工的把孩子带到打工的地方借读,从而导致学生流失。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