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关于留守儿童调查报告总结(精选32篇)
4、读一本好书。老师或代理家长指导学生每学期读一本好书。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利用课余时间不定期的带领留守儿童在留守儿童之家开展读书读报活动。
5、写一封亲情书信。代理家长监督、指导“留守儿童”利用传统节日、长辈生日、寒暑假等特殊日子给远方的家长写一封亲情书信,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传统美德。今年的重阳节留守儿童之家举办了“ 尊老、敬老,爱在重阳”感恩亲人,贺卡制作活动。那一张张精美的卡片融进了孩子们对亲人的爱与牵挂。
6、学校还开通了亲情电话,并制定“亲情”话吧时间安排表,让留守儿童时刻都能与家长通话,交流感情。在校报开辟留守儿童对话专栏,。定期进行读书、征文、演讲、文娱、体育等赛事,让留守儿童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忘却成长的孤独。今年开展了“诵读经典”读书演讲比赛;“我心中的好老师”征文活动;留守儿童特色墙报评比活动。
7、每月x日为留守学生庆祝生日。为了使留守学生能够得到更多更好的关爱,该校每月x日为留守学生举办一次意义非凡的生日,让他们在集体中找回缺失的关爱,感受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
(五)设立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室
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留守学生活动室,配备了电视、电脑、亲情电话、活动器材,图书等设备,张贴了留守学生之家的各项管理制度和“家”的基本情况,使活动室充满了活力,为留守生提供了交流活动的场所,学生可以观看爱国影片,举办集体生日会、主题班会等,使学生感到了“家”的温馨与和谐。
(六)加强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构建教育网络体系
教育工作不仅是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的工作,还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协调配合。近年来,我校不断呼吁社会共同参与关爱留守儿童,得到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社会各届人士的关注厚爱,温暖了留守儿童的心,增强了他们对学习生活的信心。
我校志愿者在原来家访制度的基础上,依据现有情况,结合今年“千名教师大走访”活动,实行定期不定期的家访,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进行交流沟通,增进了解,寻求互助,并对农村的老年监护人(如学生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给予一定的家教指导,帮助他们正确地管教。
该志愿者还充分利用节假日、开学这些时间段,争取与留守儿童父母直接对话,互通信息,及时通报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达到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增强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合力。
为了优化留守学生教育环境,我校坚持以学校为支撑点,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合力,从而实现教育的最大优化。
首先,给家长及时充电。志愿者服务队定期印制一些关于如何教育孩子及关爱留守学生的做法的函授材料,寄给了远方打工的家长,让家长自学后反馈信息。有的家长很是感动,也很感激,表示在外挣钱,也不忘教育家里的孩子,让孩子健康成才。
其次,尽力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对外强化了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对内经常邀请相关人员到校进行法制教育、安全教育。这些工作的开展使学校的校风建设更上新台阶,学生学习风气日渐浓厚,学生违规违纪现象得到了根本抑制。
无限芬芳落尽,惟有绿树依然。因为它扎根在爱的土壤,默默地奉献自己,也渐渐地壮大自己,更收获了精彩的成绩。
总之,留守学生是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全社会都要关心、关爱留守学生,关注留守学生问题,学校更应该站在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政治高度,扎实解决好留守学生问题,为社会培养出一代合格的接班人。学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努力探索促使留守学生健康发展的工作思路,对他们要严慈相济,使留守学生享受到同其他学生一样的教育和关爱,利用“留守”这一资源,教育留守学生学会自理、自立、自强,自律,锻炼他们的意志,培养坚韧、独立的个性,促使他们形成健全人格,茁壮成长。
2024关于留守儿童调查报告总结 篇28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大批富余劳动力纷纷走出家门,走入城市,成为打工一族,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的子女却留在了农村家里,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便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也是一个弱势群体——留守儿童。为了了解留守儿童暑期生活状况,近日,剑阁调查队在汉阳镇中心村和武连镇计划村对40名留守儿童进行了走访调查。
一、留守儿童超五成,父母双双外出占绝大多数
据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统计,20__年春季,全县27284名小学、初中生中,留守儿童占56.6%。调查的汉阳镇中心村、武连镇计划村有小学、初中生138名,留守儿童达到80人,其中,父母双双外出的63人,占留守儿童的78.8%。
二、留守儿童以隔代照顾为主,暑期普遍继续留守
留守儿童以爷爷、婆婆照顾为主,他们与父母的相聚,一年基本上只有一次,主要是父母返乡过春节或者春节期间到父母身边与其相聚,由于夏季高温,留守儿童暑期一般不到父母务工的城市相聚。调查的40名留守儿童中,留守期间全部与爷爷、婆婆一起生活,今年暑期仍全部留守在家,仍全部由爷爷、婆婆照看。
三、留守儿童生活单调,暑期以玩耍为主
由于留守儿童年龄较小,加之爷爷、婆婆的“过分”疼爱,暑假期间很少安排他们做家务,更不会安排他们做农活,特别是小学阶段,留守儿童几乎不做家务和农活,玩耍和作业几乎就是暑期生活的全部。调查的40名留守儿童中,暑假期间,除了完成作业之外,全部以玩耍、看电视为主。虽然有年龄稍大一点的7名学生适当地做一些力所能力的家务,但是,与同村其他小伙伴玩耍或在家看电视几乎是他们暑期的主要生活方式。虽然所在乡镇也有暑假兴趣班,但出于经济和接送不方便等多种原因的考虑,农村留守儿童暑假被迫留守在家,40名留守儿童全部没有参加过学校、社会公益组织、政府相关机构等组织的学习辅导、文体活动。武连镇计划村罗如均表示,虽然镇上有适合自己孙子的培训班、兴趣班,但是,一个暑假三、四百元的培训费还是有点贵,同时,如果到镇上参加培训或兴趣活动,每天都要接送,有点费时费力,不得不将孩子留在家中由其自由玩耍。
四、隔代监护乏力,留守儿童需要特别的关爱
担负隔代监护职责的爷爷、婆婆,受身体和文化知识的限制,在留守儿童的监护上,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一是代沟明显,爷爷、婆婆无言以对。孩子自我意识、世界观、价值观的逐步形成,隔辈之间观念的不同,沟通的难度增加,孩子越大,自我意识越强,叛逆心理越重,加之没有开展留守儿童的专门心理引导,随着年龄的增长,留守儿童的个性越来越偏激。汉阳镇中心村一留守儿童对他婆婆说:“你们的社会我们过不了,我们的社会你们不懂。”二是“技不如人”,爷爷、婆婆束手无策。汉阳镇中心村一没有的文化爷爷说:辅导、检查孩子的作业是爷爷、婆婆最头痛的事情,平时住校还好,做不起的作业孩子可以问老师或其他同学,放假了,爷爷、婆婆辅导不了作业,只好找邻居帮忙。三是不敢闪失,爷爷、婆婆心力交瘁。20xx年寒假,汉阳镇中心村一8岁女童,与同学家玩耍后的回家途中被车撞了,全家悲痛不已,爷爷、婆婆更是感觉没法向其父母交代。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听到爷爷、婆婆说的最多的是“简直不敢让孩子脱离视线”、“只要孩子安全,其他啥子都无所谓”、“要是孩子出啥事了,我们咋个给他父母交代嘛”。
留守儿童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特别关爱的特殊弱势群体。相对寒假,暑期时间更长,但留守儿童与父母相聚机率更小,因此暑期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爱。建议政府和有关部门,动员学校及团委、妇联等群众团体、社会公益组织共同发力,以村(社区)为单位,适度集中建立留守儿童暑假生活营,从志愿者、学校老师中挑选专业人力量,围绕留守儿童的思想、情感、学习、生活,免费开展专门的学习辅导、心理引导、体育锻炼、劳动体验、安全教育等健体益智、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全方位关心、关爱留守儿童。
2024关于留守儿童调查报告总结 篇29
“我想,如果我的手伤了,妈妈可能会回家,因为上次我的手伤,妈妈就回来了,还买了好多好吃的东西。所以我要经常伤我”这是湖南省涟源市的一个小山村里一名留守女孩的一句话,来自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聂茂和他的课题组成员两年间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在这两年里,他走访了湖南、安徽等省的许多农村,发现了留守儿童“触目惊心的生存状态”和“可能危及到农村未来的严重问题”:一个事例,20__年5月31日深夜,湖南省涟源市荷塘爆发山洪,12名儿童被夺取生命,其中11名为留守儿童;两个数据,聂茂教授讲,“很少能遇到让你感觉活泼、健康的留守儿童,可能20%都不到。”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使得大约60%的留守儿童出现了轻度、中度的心理问题。